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

屈臣氏行行銷策略=服務和價格戰

大眾消費愈保守,零售業愈要下猛藥去提振買氣!
  卡債風暴、油價調漲等諸多環境因素,使保守消費的氛圍愈聚愈濃,小到連個人日用品銷售都受影響,今年2月日用品市場成長率只有 1%,是過去18個月以來最低點,對囊括日用品市占率22%的屈臣氏個人商店來說勢必要有所行動,隔月就宣布討好消費者的價格與服務承諾,而且砸2千萬元打廣告向市場心戰喊話,一面刺激大眾多嘗試消費,一面跟其他零售業做區隔,想把市場上有限的買氣轉移過來。   台灣屈臣氏董事總經理米斯華(Stuart Mitchell)表示,市場競爭激烈、顧客荷包縮水,通路商要抓住顧客心,先要了解她們在意什麼,據消費者調查結果指出,就是「價格為要、服務無人能及」這10個字,她們最怕買貴了、買錯了,所以屈臣氏喊出「買貴了退2倍差價」和「買了後悔、14天二話不說退換貨」這2項承諾,拚經濟也拚服務。   其實從2002年起,量販店、個人商店便競相投入一場退差價、退換貨的價格與服務的競賽,退差價的訴求更是業者廣告行銷的利器,屈臣氏的「我敢發誓最便宜」系列攻勢,去年3月便引發康是美藥妝店興訟,日前後者獲判敗訴,雙方在北市店數幾乎是1比1的緊繃態勢,游擊式折扣行銷的巷戰更是彼此互不相讓,在台南,屈臣氏被美華泰等店包圍,也引發區域戰火。   因為台灣零售市場多樣化,同樣的日用品在各通路皆可買到。據C AN 2005年消費者研究調查,33%的顧客會到2個不同店家買日用品, 24%的顧客購買日用品的通路更超過5家,顯示顧客對於日用品通路品牌忠誠度低。   所以台灣屈臣氏行銷著重功能性訴求,強調低價與服務,力行「黃標商品買貴退2倍差價」的低價政策,這回重申更進一步拉大打擊面,把黃標商品的品類增多,從日用品、保健品擴及化妝品,且主打前 150名業績占比達屈臣氏1成業績的基本民生用品,希望跨通路搶人客衝高銷售。   再者,屈臣氏今年也把退換貨服務拿到檯面上打廣告。屈臣氏行銷公關部處長寇碧茹透露,消費者長久被退差價的廣告洗腦,都有些印象,但在真實體驗跟印象中存有多少gap就不知道了,為了找到進一步改善空間,經由調查發現,顧客對開放賣場提供服務的關心度偏重在流程本身,像是快速結帳、人員服務品質,如果讓消費者嘗試新東西,買錯了可以退換貨的話,她們的眼睛會為之一亮,所以屈臣氏繼推出感應聯名卡提供4秒鐘快速結帳後,再把退換貨這個零售業都有的家規拿出來做廣告。   不過,要不要打廣告大聲講退換貨?要講到什麼程度?屈臣氏內部曾有番掙扎,主要是道德風險的問題,就像卡奴之於雙卡銀行,屈臣氏也擔心退換貨會被競品或奧客濫用,但米斯華相信人性本善,決定支持出此險招。   2002年屈臣氏首次執行買貴退2倍差價時,第1個月差價損失50萬元,但銷售額成長率30%,也提高顧客來店頻率,直到去年差價損失全年只有50萬元漸步入常軌;再來看這波退換貨活動,第1個月退換損失達250萬元,比預期高出1成,讓整個經營團隊嚴陣以待。   類似廣告手法在歐洲的零售業有成功先例,在國內的大潤發量販店也訴求「別家買不對、這裡可以退」,只是沒打廣告,所謂退換貨,國內的零售業多半當做處理交易糾紛的準則,被動地轉換為事件行銷,如屈臣氏之前發誓買貴退差價曾引起糾紛,這次屈臣氏索性主動出擊,訴求二話不說退換貨積極打服務牌。   這麼做還有些策略思考,寇碧茹指出,此舉可視為服務具體化的一環,同時藉機整備服務團隊的執行力,蒐集顧客退換貨原因也可反映給商品採購部門參考。   再從競爭面看,除了便利商店外,屈臣氏廣告量雖然僅次於對手樂福量販店,但後者是前者的6倍,屈臣氏必須善用手裡有限資源,推有新鮮感、刺激性、現代幽默的廣告才能出奇制勝,目前除了退差價、退換貨服務廣告外,今年也增加品類廣告,如找藝人羅志祥代言衛生棉廣告活動,傳達貼心感受的形象,其他還有護膚產品加強資訊溝通,則是要塑造方全位解決方案的形象。   品類廣告是要去建立屈臣氏在各品類的專業性,讓單一品類也可以成為顧客的目的地,更希望建立與顧客情感連結,創造「非屈臣氏不可」的目的。   寇碧茹指出,通路商講究商品力、價格力與促銷力,屈臣氏商品力著重最佳化的品類管理,有一流商品力,加上價格力與促銷力,才能竟其功。《廣告效果個案研究》兩個承諾一個險招 從屈臣氏行銷策略看零售通路的服務和價格戰 【邱莉玲】
工商時報 D3/工商經營報/經營知識 2006/05/15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